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黄金周”15年:从旅行到旅游

“黄金周”15年:从旅行到旅游

图文:郑浓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三个连续7天的长假,而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称为“黄金周”。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多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被释放,据有关统计,全国出游人数7天内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接下来的2000年春节,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全国旅游花费约1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六分之一。当年的“五一”长假,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迅速攀升至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已达181亿元。一场持续至今的旅游盛宴由此拉开大幕。


  超过预期的“黄金周”

  国务院当年的初衷是想通过促进国内旅游,刺激消费,从而拉动国内经济。15年过去了,可以说“黄金周”的作用已远超当时的预估,也由此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追溯“黄金周”的名称本身,其实并非我们国人的首创,上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公司将过年和盂兰盆节期间的假期,称作是电影放映的“黄金周”,再后来,“黄金周”才逐渐演变成了大型连休的叫法。不过即便在其发源地日本, “黄金周”也引来不少争议,主要在于激增的客流为交通及接待能力带来很大压力。

  面目各异但本质上大同小异的旅游景区也是诠释全球化最好的视觉范例,当你的双脚正踏在水泥复制的元阳梯田上,十有八九抬头便能看见缩小的埃菲尔铁塔模型,更多西方的方式被借鉴过来,主题乐园、微缩景观、V字手势随处可见,同时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也在旅游中变形为游遍神州、文化之旅等快捷方式,真正的民俗、宗教日渐式微,取而代之以伪民俗与伪宗教,一切可能的元素都被旅游业挖掘出来,结果是真迹日渐稀少、复制品随处可见,从西藏到新疆,从泸沽湖到九寨沟,越是神秘美丽的地方,如今越是拥挤,各种问题开始显现,景区拥堵、游客滞留、环境恶化、垃圾满地……。在7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其中有近30处在中国,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官员并不希望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上榜,申遗一旦成功往往导致这些原有的文化遗产的状况恶化、房地产投机热以及当地贫困百姓的外迁或者边缘化。这一切连同那些被时下行政与权利催生出的奇异景观,一同构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庞大迷宫。旅行不再是神秘的探险,只是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快速移动,距离也不是问题,游客们坐着先进的交通工具,从最冷的地方到最热的地方,或者相反。


  发展之后的反思

  旅游景观既是现实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与现实并行,甚至僭越现实本身,形成另一种自成系统与指令的超现实版本。在此系统中,摹本胜过原型,逼真取代了真实本身,景点的标识指挥着心灵的率性,到此一游代替了传统上对山水的敬仰和凝视,对符号化景致的追逐反而对真正的自然视而不见,这一切最终呈现为符合当代大众文化特征的一种相反而矛盾的心态——匆忙与耽溺,在有限时间里试图游遍每个景点的匆忙与周期性反复耽溺于观光的心态相互交错,旅游景点更像一个暂时的乌托邦,流连于幻象和奇景使人们忘记现实本身而变得稚气,近乎雷同的旅游方式伴随着每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而这更像是当下必经的一个初级阶段,因为人们都需要一个虚幻的乐园来对抗有着缺憾的现实,尽管那廉价而不真实。但是在快乐地从景区的入口进去之后,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出口的失落,旅游迷宫的本身依然是社会的缩影,国人的娱乐方式、审美取向、人际关系以及公共意识等,在此一一得到展现。

  近几年,“黄金周”长假存废问题争议一直不断,随着近年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国内游已经不能满足更高的消费需求,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国人更加富有之外,各地对于旅游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恶化、门票涨价等问题,导致一些境外游的性价比相比国内要更高,有钱阶层以及一部分中产阶级的旅游消费大量转移到国外,据之前报道,目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8000万人次,位居全球第三,对世界旅游市场贡献超过7%。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城集团首席顾问任克雷,也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反思商业”的提案。


编辑:吴大力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用脚丈量大地,用手捧起大自然,用心体验世界,用爱拥抱天地

返回列表